小米造车的能量,并不在于小米本身,而在于它将搅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格局,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真正的鲶鱼,而第一个被打醒的,是比亚迪。
这就要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,最初新能源汽车的雏形是油电混合。虽然看上去有“电”了,但它只能叫做节能型油车,还不算电车,因为油电混合无法主动充电,主要动力来自燃油发动机。
但毫无疑问,油电混合开启了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号角,紧接着,新能源汽车就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,四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式全部***,即插电、增程、纯电和氢电。
在这种新时代到来的背景下,率先出圈的是比亚迪。
比亚迪凭借自己优秀的插电动力系统,在30万以下大众级别市场所向披靡,因此有人不禁要问,为何会是插电,而不是其他三种动力模式。
纯电和氢电的成本太高,且续航是问题;增程的油耗太高,不经济。
对于30万以下级别的市场,经济性和里程焦虑是两个重要痛点,因此在这个价位段,插电无疑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动力模式。
根据不同的路况,系统可以选择纯油、纯电、增程等各种不同的模式,不仅消除了续航焦虑,而且非常省油,更因为不需要太大的电池,成本还很低。
那么插电就没有缺点吗?
当然有,那就是驾驶体验是四种动力模式中最差的,相比较于插电,增程、纯电和氢电本质上都是电机驱动,而且由于插电拥有更多的动力组合,所以在动力切换上也会更频繁。
动力组合之间的切换无法避免的会带来体验上的不足,而如果工作在纯油驱动模式下,自然就是典型的油车驾驶体验。
所以我们看到,在30万元以上的车型,增程式车型普遍较多,而这就开始凸显小米的能量了。
小米的造车计划中,就没有插电动力系统,从发展上来看,插电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,就像油电混合一样,所以小米选择的是增程和纯电这两个动力组合,毕竟氢电的普及,没有几十年是做不到的。
而以性价比深入人心的小米,自然也会首先重点深耕30万元以下的大众市场,其中重点是增程车型。
当年高端手机普遍在3000到4000价位段的时候,小米直接将同配置的手机定价打到1999,一举让小米手机火爆全网。
而现在增程汽车开始被市场所接受,看看理想和问界汽车的销量就说明了维内托。
但是现在增程汽车的价格同样普遍在30万到40万之间,而如果小米将自己的增程车型定价为19/99万或者19/98万这样,那么无疑将会引爆全场。
实际上,或许小米增程车型的定价会更加激进,毕竟现在长安已经开始在20万以下市场布局增程车,例如最新的深蓝S7i 200MAX增程版,价格为18/49万。
因此小米可能会带来14/49万的价格,总之,小米造车的玩法,跟其他人不一样,因为小米就不是个造车企业。
小米本质上是一家互联网企业,小米造手机也是在用互联网思维,所以小米才可以做到极致性价比,造车也同样如此,因为如果靠硬件赚钱,第一小米没有做硬件的优势,第二也不符合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趋势。
所以小米造车,重点是把软件服务搞好,未来靠增值服务来获取主要收益,硬件利润只是一个辅助,这也是为何小米要自研操作系统的原因,毕竟要靠软件增值服务赚钱,就必须要保证软件服务的优质体验,那么就势必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作为底层,不能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。
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,小米造车的短期布局,重点是靠增程车打开市场,而关键就是价格,一旦小米靠价格在比亚迪的优势市场空间轰开了一道口子,那么友商势必将会大量跟进。
这也就回到了我们开头所说的,小米造车的能量,在于它能搅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。
难道靠小米就能引起这么大的动静吗?当然不是,只是小米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时机,就是我们上面说的,市场开始从插电转向增程式。
由于增程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大幅增加,因此在高速环境下,也保证了用车的经济性,因此现在来对比插电和增程,经济性的差异已经很小了,但是驾驶体验上,增程是铁打的优势明显。
所以让用户做出选择增程汽车的唯一一个痛点,就是价格,如果价格降到与插电差不多的水平,试问谁还会选择插电呢?
尤其看看比亚迪的顶尖车型仰望U8,依然采用的增程式驱动模式,很显然,比亚迪也看到增程将会开始成为主流动力,而纯电真正实现普及,起码也要从固态电池出现开始说起。
因此纯电汽车的普及,起码也需要十年的时间,而现在正是插电走到了顶峰,增程开始发力,大概三年后,增程汽车将会成为最普及的主流,一直持续到纯电的普及。
所以,我们坐等小米发车,希望会有惊喜。
免责声明:
1. 《小米造车,先端了比亚迪的锅?》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。
2. 若《65667893文库网》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,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