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宋文》铭文重收指误和漏收补遗

时间:2023-06-10 10:46:42  热度:0°C

曾枣庄、 刘琳二先生主编的《全宋文》[1], 收罗宏富, 给研究者带来极大便利。近日因研究工作的需要, 通览了360册《全宋文》, 发现一些重收、 漏收的铭文。因有的出于著名作家, 不可不辨, 遂略作考订, 供读者参考。

一、 田锡与陈尧佐的《几铭》

田锡《几铭》[1](第5册)298与陈尧佐《几铭》[1](第10册)15完全一样, 谁才是真正的作者呢?

陈尧佐(963―1044), 开禧中知滑州。仁宗时, 徙度支, 庆历四年卒。欧阳修有《文惠陈公神道碑铭》(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二O), 《宋史》列传第四十三有传。《全宋文》收其铭文, 除《几铭》外, 只有《洞霄宫鼎铭》。

田锡作铭甚多, 《全宋文》第五册收其铭文, 除墓志铭、 碑铭、 塔铭外, 还有17篇, 为北宋铭文大家。其铭文以器物铭居多, 如《汤盘后铭》、 《白兽樽铭》、 《夏鼎铭》、 《几铭》、 《杖铭》、 《剑铭》、 《盂铭》、 《砚铭》、 《笔铭》、 《枕铭》、 《盘铭》、 《***铭》、 《箭铭》、 《佩铭》、 《尺铭》、 《钟铭》[1](第5册)298等等。

按《几铭》所言, 乃君主尊重贤者之意。其《白兽樽铭》[1](第5册)298亦同此意:

君好谏, 则直臣进而邪臣退; 君好谀, 则佞者安而忠者危。悦佞忌忠, 翘足待亡邦之祸; 斥邪用直, 反掌有太平之期。

故《几铭》的作者当为田锡。

二、 刘与吕大临、 程颐的《克己铭》

刘有《克己铭》[1](第69册)198, 程颐也有《克己铭》[1](第80册)339, 内容与刘文基本相同, 惟个别文句有出入, 且缺“且战且悚, 胜私窒欲。昔焉寇, 今则臣仆”。而据《能改斋漫录》下卷十四记载, 吕大临也有《克己铭》, 且有序文: “吕大临与叔, 微仲丞相弟也。为《克己复礼》曰”。[2]

刘、 程颐、 吕大临三人均为北宋名臣, 到底谁才是此铭的作者呢?对此, 《宋元学案》卷三十一“吕范诸儒学案”“正字吕蓝田先生大临”条[3]有详细记载: 吕大临, 字与叔, 和叔之弟。兄弟俱登科, 惟先生不应举, 以门荫入官, 曰: “不敢掩祖宗之德也。”元中, 为太学博士、 秘书省正字, 范学士祖禹荐其修身好学, 行如古人, 可充讲官, 未及用而卒, 年四十七。初学于横渠, 横渠卒, 乃东见二程先生, 故深淳近道, 而以防检穷索为学。明道语之以识仁, 且以“不须防检, 不须穷索”开之, 先生默识心契, 豁如也, 作《克己铭》以见意。

后附《克己铭》与刘《克己铭》相同。很明显, 《克己铭》的作者当为吕大临。

三、 司马光、 范纯仁的《布衾铭》

司马光有《布衾铭》[1](第56册)243, 范纯仁也有《布衾铭》[1](第71册)304。司马光与范纯仁都是北宋重臣、 文学大家, 《布衾铭》的作者该是谁呢?

范祖禹《司马温公布衣衾铭记》[1](第98册)285对此有详细而明确的说明:温国文正公所服之布衾, 隶书百有十字, 曰“景仁惠”者, 端明殿学士范属公所赠也; 曰“尧夫铭”者, 右仆射高平公所作也。元丰中, 公在洛, 蜀公自许往访之, 赠以是衾。先是高平公作《布衾铭》以戒学者, 公爱其文义, 取而书於衾之首。及寝疾东府, 治命敛以深衣, 而覆以是衾。公於物沾无所好, 唯於德义若利欲。其清如水, 而澄之不已; 其直如矢, 而端之不止。故其居处必有法, 动作必有礼。其被服如陋巷之士, 一室萧然, 图书盈几, 终日***, 泊如也。又以圆木为警枕, 小睡则枕转而觉, 乃起读书。盖恭俭勤礼, 出於天性, 自以为适, 不勉而能。与二范公为心交, 以直道相与, 以忠告相益, 凡皆如此。其诚心终始如一, 将殁而犹不忘。某观公大节与其细行, 虽不可遽数, 然本于至诚无欲, 天下信之。故能奋然有为, 超绝古今。居洛十五年, 若将***焉, 一起而功被天下, 内之婴童妇女, 外之蛮夷戎狄, 莫不敬其德, 服其名, 唯至诚故也。公兄子宏得公手泽纸本于家, 属某序其本末, 俾后世师公之俭云。元佑三年七月壬子, 范某谨记。

范祖禹跟随司马光编《资治通鉴》, 负责唐代部分, 后编成《唐鉴》十二卷。范景仁, 即范镇, 也就是范祖禹的叔父。范纯仁, 字尧夫, 范仲淹次子, 元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; 四年, 出知颍昌府, 徙知太原、 河南二府; 八年, 复召拜右仆射。所以, 《布衾铭》的作者应为范纯仁。

司马光用布衾, 影响很大, 后人屡有颂扬, 如真德秀就有《楮衾铭》[1](第三册)28, 所以, 难怪后人要误以为《布衾铭》的作者是司马光了。

四、 黄庭坚、 邹浩的《天保松铭》

黄庭坚有《天保松铭》[1](第107册)292, 邹浩也有《天保松铭并序》[1]第131册)367, 二铭几乎一模一样, 只不过“花光山”变为“华光山”, “晋陵邹浩”变为“晋陵邹某”而已。那么, 到底作者是谁呢?

“天保”一词, 典出《诗经・小雅・鹿鸣之什・天保》, 以九种比喻来祝贺福寿延绵。花光仲仁是水墨画梅的创始者, 大约在宋神宗熙宁六七年间(1073―1074)“渡淮涉湘”, 来到南岳衡山, 宋哲宗元末年入驻衡州花光寺, 为长老, 由此闻名, 并在此度过余生。在衡岳一带生活近五十年, 善绘画。宋哲宗绍圣以来, 仲仁以绘画与贬谪南下的各路官僚文人广泛交往, 深受欢迎。[4]159-160

《全宋文》收陆游《梅子真泉铭》[1](第223册)159:

距会稽城东北七里有山, 曰梅山。山之麓有泉, 曰子真泉。游者或疑焉, 智者及道人求笠泽渔父为之铭。铭曰:

梅公之去汉, 犹鸱夷子之去越也。变姓名, 弃妻子, 舟车所通, 何所不阅, 彼吴市门人偶传之, 而作史者因著其说。傥信吴市而疑斯山, 不几乎执一而废百。梅公之去, 如怀安于一方, 则是以颈血丹莽之斧钺也。山麓之泉, 甘寒澄澈, 珠绯玉雪, 与子徊徘。酌泉饮之, 亦足以尽公之高而叹其决也。

细味此铭序言, “智者及道人求笠泽渔父为之铭”, 作者应为陆龟蒙。太湖, 古称“笠泽”。陆龟蒙曾为湖州、 苏州从事, 长期隐居于太湖一带, 常携书籍、 茶灶、 笔***、 钓具泛舟往来于太湖, 自称***散人、 天随子、 甫里先生。文集为《笠泽丛书》。唐人杨智远有《梅仙事实》[10]9668。此铭《全唐文》[10]未收, 陈尚君先生辑校《全唐文补编》[11]、 吴钢先生《全唐文补遗》[12]均未收入此文, 可能都认为是陆游作品。但清《嘉庆山***县志》卷二十八“艺文上”记此铭作者为陆龟蒙, 较为可信。[13]1068同卷有陆游《书巢记》、 《居室记》[13]1096、 《稽山行》[13]1141及其祖父陆佃《适南亭记》。[13]1096绍兴梅子真遗迹、 传说甚多, 同卷“艺文下”有清人王本《梅子真丹井》[13]1192, 明人陆相《梅山》。[13]1203作为同乡人的记录, 应该更为可靠。

十一、 张绎与范冲的《益谦座右戒》

张绎有《座右铭一》[1](第125册)142, 范冲也有《益谦座右戒》[1](第137册)63, 二铭基本相同, 惟“与人附书信”变为“人附书信”, “用意之不广”变为“用意之不肖”; 范铭无“又曰”二字。

张绎(?――1108), 字思叔, 寿安(今河南宜阳)人。年三十从程颐学, 颐每谓人曰: “吾晚得二士。”即指尹与张绎。后程颐一年卒, 《宋史》卷四二八有传, 《伊洛渊源录》卷一二有名录。[14]119

范冲(1068――1142), 字元长, 一字益谦, 成都华阳人。范祖禹长子。宋哲宗绍圣元年(1094)进士。高宗即位, 出任两淮转运副使。绍兴四年(1134), 召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, 命重修神宗、 哲宗两朝《实录》, 因论神宗熙宁以来兴废之由, 又极言王安石变法之非, 蔡京误国之罪。并作《参异》、 《辩诬录》以明取舍。俄开讲筵, 升兼侍读, 诏范冲与朱震专讲《左氏春秋》。范冲敷衍经旨, 藉以规讽。迁翰林侍读学士, 寻以龙图阁直学士奉祠, 复知婺州。著有《春秋左氏讲义》。《宋史》卷二O三、 二O五《艺文志》及卷四三五《本传》记其生平甚详。

从二人生平来看, 张绎仕途起步晚, 去世早, 一生未能大用。而范冲出身名门, 身处高位, 很容易卷入******。而此铭为“益谦”, 乃是范冲的字。张绎、 尹与范冲都是好朋友, 范冲有《举尹自代奏》[1](第137册)60, 故此文混入张绎集中, 也不足为奇。

十二、 邹《千秋镇铭》缺字

邹《千秋镇铭》[1](第356册)241是为潮阳千秋镇所作:

崇冈璧立, 曲水长流。天险莫升, 人谋曷筹, 山川万古垒千秋。

全文为四言诗, 最后一句不通。明朝《隆庆潮阳县志》卷六记载: “千秋镇……宋处置使邹凤尝驻兵其上, 因勒铭刻之石, 载在《文辞志》中。”[15]今石刻尚存, 为“镇垒千秋”。

十三、 石介《击蛇笏铭》缺字

石介《击蛇笏铭》[1](第30册)10中有缺字:

天地至大, 有邪气***于其间, 为凶暴, 为戕贼, 听其肆行, 如天地卵育之而莫能御也。人生最灵, 或异类出于其表, 为妖怪, , 信其异端, 如人蔽覆之而莫露也。

《全宋文》文末注明此铭出处甚多: 《徂徕石先生全集》卷六, 又见“《皇朝文鉴》卷七三, 《儒林公议》卷下, 《孔氏祖庭广记》卷一二, 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》卷一八三, 《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丙集》卷一三, 《圣宋文选》卷一五, 《古今事文类聚》别集卷一六”, 但均未补足文中缺字, 十分遗憾。

据田况《儒林公议》卷下[16]113所记石介《击蛇笏铭》, 则为:

天地至大, 有邪气***于其间, 为凶暴, 为戕贼, 听其肆行, 如天地卵育之而莫能御也。人生最灵, 或异类出于其表, 为蛊惑, 为妖怪, 信其异端, 如人蔽覆之而莫露也。

陈植锷先生点校《徂徕石先生文集》[17]72之《击蛇笏》注释一, 也据《儒林公议》补为“为妖怪”。

温馨提示:
1. CAEIE文学网仅提供《《全宋文》铭文重收指误和漏收补遗》全文中的部分公开内容,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。
2. 以上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免费公开的渠道,若文章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,请通知我们立即删除。
3. 当前页面地址:https://www.caeie.org/doc/cc92b1e638fbfbb2.html 复制内容请保留相关链接。